由于小儿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口咽部肌肉发育差、鼻口窄、舌体大、声门位置高等) 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喉镜置入困难、声门显露不清等问题。所以在使用时,要仔细操作,严密检测,努力将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下面通过小儿麻醉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指出麻醉过程中需要的注意点:
1.麻醉方法及药物的选择
为保证小儿喉罩顺利置入,消除口咽部的刺激,一般多采用丙泊酚4mg/Kg或靶控浓度8-14μg/ml进行诱导,如用氯胺酮诱导,剂量一般为3.1-3.5mg/Kg,七氟烷用于小儿插入喉罩50%和95%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分别是1.5%~2.0% 和2.0 %~2.5%,但是复合笑气时吸入剂量可相应减少。小儿麻醉维持中主要是外科刺激而不是喉罩的耐受性决定麻醉药的剂量。自主通气时4μg/ml靶控浓度的丙泊酚可以提供满意的临床效果。复合其它麻醉性镇痛药如阿芬太尼0.008-0.0125μg/(kg.h)时丙泊酚剂量可减到1.7-3mg/(kg.h)。如丙泊酚辅用雷米芬太尼,可有助于喉罩的置入和减少咳嗽、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2.呼吸道梗阻
喉罩位置不当、通气罩折叠或旋转、会厌下垂部分遮盖声门、通气罩充气过度、温度升高或N2O弥散使通气罩内容量增加及声门闭合等原因均可导致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性梗阻。由于小儿舌体大,声门位置偏高偏前,会厌大且松软等解剖特点,常会遮盖咽部,更容易造成呼吸道不畅,其呼吸道梗阻的发生率高于成人近两倍。{子弹头空肠营养管}
3.反流、误吸
由于麻醉、肌松药的应用,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的影响等,可明显减低食管下端括约肌(LOS)、食管上端括约肌(UOS)张力和正常生理保护性反射(咳嗽、屏气等反射) ,存有潜在反流、误吸的危险。而且胃泌酸量、pH 值与年龄成线性关系,加之小儿神经发育和食管的解剖有别于成年人,即小儿胃液的容量相对较多,胃内压较高,pH低,为此在麻醉中反流误吸的危险性相对较大。且喉罩并不能有效隔离食道和气管,加之麻醉变浅、停止麻醉、手术、咳嗽等因素影响时,极易诱发反流误吸。喉罩自主呼吸和控制呼吸时均有不少胃内容物误吸的报道。且应用正压通气气道压力>20cmH2O 时胃膨胀反流事件最易发生(特别是小儿)。也有报道称如注意选择低风险患者,手术操作适当并避免麻醉过浅,实用喉罩时肺误吸的机率实际上与面罩和气管内插管相似。同样有研究发现,使用喉罩及其操作引起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增加的程度大于胃内压。因此,使用喉罩实际上增加抗反流屏障压,避免反流发生。
4.喉罩周围漏气
喉罩型号选择不合适、气道压力过高、置入过浅或过深甚至罩囊内注气过多都会影响喉罩与呼吸道和胃肠道的密闭性导致喉罩周围漏气,从而分别导致通气失败和胃肠道胀气。调整头部的位置如抬高或后仰可显著改善漏气情况。
5.术后咽喉痛
使用喉罩术后咽喉痛的发生率很低,据Alexander等报道使用喉罩术后咽喉痛只有7%,而气管插管可达47%,面罩和口咽通气道可达10%。但在喉罩不熟练的情况下,咽喉疼痛的发生率可增加到12%。Wehrle和Gottstein在1997年研究了121个进行耳鼻喉手术的小儿,研究仅有7个小儿术后主诉咽喉痛,他们认为这些可以通过将囊内压维持在25-70cmH2O来避免。
6.喉痉挛
喉痉挛是声门上咽喉部肌肉出现强有力的收缩或痉挛,导致上呼吸道的部分或全部阻塞,是一种由于刺激引起的自我保护反应。
在麻醉过浅的情况下置入喉罩,可诱发严重喉痉挛导致气道负压和肺损伤;手术或吸痰等刺激引起咽喉反射也可致喉痉挛。控制麻醉深度可避免发生喉痉挛。机械通气使用肌松药可减少喉痉挛的发生。
7.CO2潴留口
在保留自主呼吸的小儿喉罩麻醉中尤为常见。如果PETCO2<50 mmHg(6.7 kPa)、SpO2正常,可继续维持喉罩麻醉。在婴幼儿为减少喉罩自主呼吸下的CO2重复吸入,吸入氧流量应保持每分钟通气量的2倍,注意监测PETCO2浓度,必要时施行间断辅助呼吸,避免CO2潴留。